湖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于2017年1月,现有专职人员8人,创业导师77人,创业培训讲师61人,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筑面积9772平方米。自成立以来,学院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条件和制度保障,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意识培养、能力训练、实践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学校整体规划,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院抓实主体责任,校内外协同育人,师生共创共赢”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近年来,创新创业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把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统筹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科研、硕士点创建、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牢牢把握学校“双一流”建设机遇,紧扣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力打造创业教育学科高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三全育人”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双丰收”的典型案例。
一、坚持全员育人,创新环境:营造争当学生创业教育领路人的良好氛围
创业教育能不能培养一流人才关键在人、关键在师资。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为突破这一难题,学校最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校领导挂帅担任硕士生导师为创业教育把方向。四位校领导亲自担任首届创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从各自分管领域加强研究生的培养。校长李宏教授,作为通信领域著名学者、二级教授,为创业教育专业首届硕士生担任导师,引领学校创业教育;党委副书记马列军同志作为创新创业学院分管校领导,深入一线,坚持担任创业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创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雷儒金教授,有力地强化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赛玉教授,狠抓研究生教学工作,确保创业教育专业教学的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学校高层率先垂范,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由上述4名校领导和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王泉教授担任,校外导师从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名校聘请5名博士生导师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有力地确保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
二是以“连接”思维破解学科建设师资难题。专业带头人王泉教授坚持“不为所有,为我所用”指导思想,通过资源的广泛链接,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成功地凝聚了一支15人的稳定科学研究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7人,硕士8人。围绕着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各方资源连接,现已拥有专兼职的创业导师120人,其中校外导师超过50人(博士生导师5人),形成了完备的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导师们彼此相互促进,互相支持,在育人过程中传授创业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相得益彰。
三是首创研究生“生活导师”制度为创业教育赋能。创业创新学院院长王泉教授带头,全体管理服务人员齐上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担任生活导师,在生活上思想上主动关心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生活导师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与学生一起做项目,让师生共同深入创业项目、融入创业项目,在项目中实现师生共创,让学生在项目中得到“实战”的洗礼与锤炼。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创新平台:全力打造“333”创业教育学科平台体系
创业教育学科尤其强调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紧紧地与创业平台体系融合在一起,学科平台必须高度贴近真实,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创业教育的“实战”状态。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湖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打造了以“333”为核心的全过程人才培养平台体系,高质量地实现了全过程育人目标。一是合力打造“3”个双主体众创空间。携手北京中南天华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铭乐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珠海世纪鼎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共同举办“荔枝众创空间”“数字音乐众创空间”“鼎利-达成众创空间”,为创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二是学科平台体系建设做到“3”个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企业与学院相融合、管理机构之间相融合。学生求学期间在专业、企业、学院、孵化器等平台上全过程全方位接受平台的锻造与锤炼,无论是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训练,还是创业实践提升,都得到了最全面、最有效的提高,为将来走上创新创业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创业教育聚焦“3”大要素:双创平台、双创精神、双创团队。学校坚持平台是基础、精神是内核、团队是载体,把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有机贯穿其中,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近年来,先后获批省级创业学院、省级孵化器、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总体上,学校构建的以“333”为核心的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有力地彰显了创业教育的特色与竞争力。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创新理念:构建以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基础综合育人体系
多年来,创新创业学院坚持以德为本、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其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目标。
一是首开全国先河创设创业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实现“学科建设育人”。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王泉教授,着力实施“三个结合”:与学校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工作相结合,开创性地设置全国首个创业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通过学科建设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业教育工作者,让受教育者理解创业知识、形成创业思维、掌握创业能力、具备创业精神,以创业者的心态去投入社会建设或从事创业活动。
二是抓质量找问题为学科建设打基础,实现“教学科研育人”。学校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抓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基础》《创业指导》两门创业教育通识课必修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让全校各专业学生都接受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同时,学院在创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立项、教学督导等方面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金课”,现已经完成三分之一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广泛的调研,找准问题,明确了学校创业教育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创业教育学科科研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共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相关专著6本,编写教材3本,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取省级教研成果奖励3项。2019年,学院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EERC),中心目前已聚集研究人员近30人,学科科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是坚持“意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实现“人才培养过程育人”。学校在打造创业教育学科建设高地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把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不动摇。近年来,学生创业意识得到逐步强化。2017、2018、2019三年共计获批省级以上项目251项“大创”项目,获批项目呈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学生创业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学校构建起“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培育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总体指导思想,让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加强创业能力训练,参赛成绩稳步提升:2017至2019年三年共计获得省级奖项27项,2019年参赛学生累计达4012人,参赛项目数788项,参赛人数与参赛项目数位居全省前列,并实现了大赛金奖的突破,2020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再创佳绩,获得省奖数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创学校历史最好成绩。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实践经验积累。从2017年起,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五期双创训练营,全额资助学生分别到创业氛围深厚、创业成功样板众多沿海发达城市地开展创业实践训练,丰富了学生创业实践经验,拓展了学生视野。同时也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打下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