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海大学考研信息网,上海大学研招,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上海大学考研,上海大学研究生,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注:拟招生人数是2015年的录取人数,供参考。招生计划下达后,实际招生名额会适当调整。学院名称(代码)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 拟招生人数 | 学制(年 ) | 联系人 |
理学院 (001) | 070100 数学 (一级学科) | 23 | 3 | 范义莲 021-66135590 荆瑞 021-66132510 |
070101 基础数学 | ||||
070102 计算数学 | ||||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070104 应用数学 | ||||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 ||||
070200 物理学 (一级学科 ) | 11 | 3 | ||
070201 理论物理 | ||||
070205 凝聚态物理 | ||||
070207 光学 | ||||
070208 无线电物理 | ||||
文学院 (002) |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 ) | 16 | 3 | 杜晓艳 021-66133632 |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 ||||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 ||||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 ||||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0501Z1 文化研究 | ||||
060200 中国史(一级学科) | 12 | 3 | ||
060300 世界史(一级学科) | ||||
>0603J2 全球学 | ||||
0202J2 全球学 | ||||
外国语学院(003) | 0501J6 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 | 2 | 3 | 徐可珈 021-66133062-101 |
管理学院(004) |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14 | 3 | 高礼霞 021-66137927 |
1201Z2 知识产权管理 |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007) |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6 | 3 | 张丽红 021-56332164 |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 ) | 20 | 3 | ||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 ||||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0810Z1 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 |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008) |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 8 | 3 | 计丽莉 021-66135529 |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09) | 080200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 ) | 22 | 3 | 邓红 021-56332977 |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 ||||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080220 工业工程 | ||||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3 | |||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 | 15 | |||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081103 系统工程 | ||||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10) |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 | 27 | 3 | 王春艳 021-56338074 |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 ||||
080502 材料学 | ||||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 ||||
0805Z1 材料化学 | ||||
080600 冶金工程 (一级学科 ) | 23 | 3 | ||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 | ||||
080602 钢铁冶金 | ||||
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 | ||||
环境及化学工程学院 (011) |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 | 17 | 3 | 朱惠娟 021-66136908 |
083001 环境科学 | ||||
083002 环境工程 | ||||
0830Z1 环境化学 | ||||
美术学院 (013) | 130100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 ) | 23 | 3 | 芮希彦 021-66134153 |
130400 美术学 (一级学科 ) | ||||
130500 设计学(一级学科 ) | ||||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014) | 050300 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 ) | 21 | 3 | 蒋安 021-56333674 |
050301 新闻学 | ||||
050302 传播学 | ||||
130100 艺术学理论 (一级学科 ) | 3 | |||
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 (一级学科 ) | 3 | |||
0810J3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 3 | |||
悉尼工商学院(015) | 1201J4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 3 | 3 | 王少飞 021-69980028-93261 |
社会科学学院 (016) |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 11 | 3 | 纪谦玉 021-66132442 |
土木系 (018) | 081402 结构工程 | 5 | 3 | 黄瑾 021-56332265 |
社会学院 (037) | 030300 社会学 (一级学科 ) | 15 | 3 | 陈小红 021-66137108 |
030301 社会学 | ||||
030302 人口学 | ||||
030303 人类学 | ||||
030304 民俗学 | ||||
0303Z1 都市社会管理 | ||||
0303Z2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 ||||
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 (095) | 080100 力学 (一级学科 ) | 18 | 3 | 麦穗一 021-56331451 |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
080102 固体力学 | ||||
080103 流体力学 | ||||
080104 工程力学 | ||||
经济学院(101) | 020200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 | 9 | 3 | 陈齐洁 021-66137926 |
020201金融学 | ||||
020202 产业经济学 | ||||
020203 国际贸易学 | ||||
020204统计与数量分析 | ||||
图书情报档案系(103) | 1201J1 信息资源管理 | 4 | 3 | 郑永利021-66136008 |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104) | 070102 计算数学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80102 固体力学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2 材料学 | 20 | 3 | 张明 021-66135806 |
上海研究院(105) | 0202J2 全球学 020200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030300 社会学(一级学科) | 8 | 3 | 陈涛 021-56337190 |
合 计 | 356 |
NEXT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新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计算与数据科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以及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等方向科学研究。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固体力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招收交叉方向博士研究生。
070102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在现代基础科学与技术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物理学、力学等的应用不断加强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可能真正催生一门新兴学科,即固体数学。它是研究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学问题,明显具有交叉学科特点,涉及了材料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它是新学科的成长点之一,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固体数学与材料基因研究院的目标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凝练、科学计算理论方法发展和应用。具体做法是:选择材料科学中重要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数值模拟,再与实验结果做比较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验证了的模型的模拟结果,指导设计新型材料,如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这是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思路一脉相承。各种理论模型(包括微观、介观、宏观尺度的模型、机理模型、统计/随机模型等)对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已对或将对马氏体相变、粉末冶金中烧结、裂缝的传播、位错的演化等过程建立相场模型(属介观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奇特性质(如形状记忆效应、超导性等等)发生机理的理解,从而丰富整个数学学科的内涵;因其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这类研究必将能为我国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的升级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必将对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领域(如智能材料、高端制造等)起重要作用。
本学科的着重点有:相场方法、多尺度方法、微/介/宏观建模、统计概率方法、数值模拟、最优化理论及分数阶微分方程等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方向:
01材料科学中的数学建模
02材料科学中的多尺度计算
03材料科学问题的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04分数阶微分方程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二、指导教师:
张统一、陈立泉、张文清、白延琴(本年度不招生)、李常品(本年度不招生)、马和平(本年度不招生)、朱佩成(本年度不招生)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数学物理方法或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3.材料科学基础或有限元方法
4.复试科目:固固相变、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方法、高等数学
五、导师介绍: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方式:021-66135657(O),Email:zhangty@shu.edu.cn
陈立泉(男)院士,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E-mail:sqshi@shu.edu.cn
张文清(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材料物理和材料设计(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等),热电能量转换材料和电、热输运物理,面向能量应用的功能氧化物和界面物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际热电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和热电材料分会常务理事。199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博士;1998年至2003年在德国马普协会与美国Harvard大学和Princeton大学等单位访问学者。在氧化物界面和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的微观设计与实现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研究成果,发表NatureMater.、Phys.Rev.Lett.、Phys.Rev.B、J.Am.Chem.Soc.、Adv.Mater.等SCI论文100余篇,他引3000余次,H-index33,国际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先后主持973、NSFC重点和重大国家合作项目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021-66135792,wqzhang@mail.sic.ac.cn
白延琴(女),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主要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具体从事线性规划、锥规划内点算法及其在信息处理、工程结构优化设计、蛋白质分类问题、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荷兰科技部、皇家艺术和科学院机构合作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30多篇被SCI、IE、ISTP收录。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指导教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负责人)。现任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带头人、中国运筹学学会数学规划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委员、上海市运筹学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学会会刊《运筹学学报》编委。国际期刊《Optimization》客座编委。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和荷兰DelftUniversityofTechnology有长期合作、与澳大利亚CurtinUniversityofTechnology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021-66133159(O),Email:yqbai@shu.edu.cn
马和平(男)教授,博士。专业:计算数学。主要研究领域: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工作内容:偏微分方程谱方法和谱元素法及其并行算法,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50多篇论文,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第2完成人),2011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应邀访问美国布朗大学、英国肯特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等合作研究。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上海市数学会常务理事。参加2期国家"攀登计划"课题、1项"973"课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角单元谱方法和算子分裂Runge-Kutta方法"。
联系方式:021-66134331(O);Email:hpma@shu.edu.cn
李常品(男)教授,博士,博士后。专业:计算数学。主要研究领域: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在JComputPhys,PhilTransRSocA,SIAMJNumerAnal,SIAMJSciComput等杂志上发表或接受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各一项。曾先后应邀访问香港城市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伊利诺伊理工、佐治亚理工萨凡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昆斯兰科技大学等。任IntJBifurcationChaos,IntJComputMath等SCI杂志编委;是Phil.Trans.R.Soc.A等SCI杂志的LeadGuestEditor.先后应邀在土耳其(2008)、美国(2009,2013)、西班牙(2010)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2010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奖项目:复杂行为的动力学分析,完成人:李常品,刘曾荣),201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Riemann-LiouvilleAward:BestFDAPaper(theory)。
联系方式:021-66135655(O);Email:lcp@shu.edu.cn
朱佩成(男)教授,博士。专业:计算数学。主要研究领域:应用数学、材料建模、计算材料科学、偏微分方程。成功建立了描述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中结构相变的两类数学模型,被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引用,特别地已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Markert教授等命名为Alber-Zhu模型。对可压纳维-斯道克斯方程外流问题,率先对非线性波进行分类,并证明其中若干类的渐近稳定性。建立精细先验估计,解决了形状记忆合金、类固体等材料的热粘弹性方程组的适定性或解的渐近性态问题。出版专著一部,由一家德国出版社出版;在国际性知名杂志上发表了40篇余论文,其中有的有较高的引用率。曾任德国达姆斯达特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成功主持/参与了日本、德国、西班牙的多个科研项目。先后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客座/编委。
联系方式:021-66135670(O),Email:pczhu@shu.edu.cn
070205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本质关联。凝聚态物理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延拓到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研究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是理解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过程-性质间关系的物理微观机理,并在理解材料物理性能的微观物理机制基础上,对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指导;凝聚态物理是材料物理和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关注的"材料基因组"的核心和基础。材料基因组强调物理理论-材料计算-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材料数据库的集成,每一环节都是以凝聚态物理知识为基础。
一、研究方向
01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的方法与应用(含第一性原理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相场、热力学相图和有限元计算)
02新能源材料物理(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能量转换和存储、电子-离子-声子输运物理)
03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氧化物陶瓷)和金属合金材料(如高温合金)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4软物质(如聚合物、复杂流体)材料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5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晶体制备与器件物理
06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7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二、指导教师
张统一、陈立泉、王崇愚、温维佳、张金仓、张文清、曹世勋(本年度不招生)、刘轶(本年度不招生)、任伟(本年度不招生)、施思齐(本年度不招生)、巫金波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固体物理或数学物理方法(任选一门)
3.量子力学或统计物理(任选一门)
4.复试科目: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任选一门)
五、参考书目:
(1)《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陆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2)《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3)《量子力学》卷I(第三版)曾谨言科学出版社2000年
(4)《统计物理》(第三版)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六、导师介绍: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方式:021-66135657(O),Email:zhangty@shu.edu.cn
陈立泉(男)院士,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E-mail:sqshi@shu.edu.cn
王崇愚(男)中科院院士,材料计算与设计专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获两项国家发明奖,5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从事晶格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组分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构造缺陷体系电子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及相关的理论处理模式;杂质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错体系电子结构与可测参量间的关联模式,可用于探索微观-宏观间的跨尺度关联。研究重点为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揭示化学因素及结构因素的电子效应机制,建立缺陷体系组分选择规则。
联系电话:021-66135388;E-mail:xglu@shu.edu.cn
温维佳(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软物质智能材料、生命软物质等的跨学科研究,重点开展新型软物质材料的制备与检测方法,核酸新型检测技术,生物软物质细胞的行为与机制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欢迎分析化学(070302)、流体力学(0801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生物医学工程(0831)、生物学(071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080201)、仪器科学与设计(0804)、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5807;E-mail:phwen@ust.hk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超导物理、电子结构与相变;自旋物理与量子相变;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纳米磁性结构与介观物理;庞磁电阻与磁性材料;氧化物功能材料;新型氧化物异质结构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等奖励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3262(O);E-Mail:jczhang@shu.edu.cn
张文清(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材料物理和材料设计(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等),热电能量转换材料和电、热输运物理,面向能量应用的功能氧化物和界面物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际热电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和热电材料分会常务理事。199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博士;1998年至2003年在德国马普协会与美国Harvard大学和Princeton大学等单位访问学者。在氧化物界面和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的微观设计与实现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研究成果,发表NatureMater.、Phys.Rev.Lett.、Phys.Rev.B、J.Am.Chem.Soc.、Adv.Mater.等SCI论文100余篇,他引3000余次,H-index33,国际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先后主持973、NSFC重点和重大国家合作项目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021-66135792,wqzhang@mail.sic.ac.cn
曹世勋(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电子结构与相变;凝聚态物质的电磁输运特性;氧化物功能晶体;多铁性与自旋电子学;磁性与超导电性。2003届上海市曙光学者。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基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900余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200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2529(O);E-mail:sxcao@shu.edu.cn
任伟(男)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曙光学者,香港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纳米科技、凝聚态物理、多铁性氧化物材料、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至2013年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篇,(包括1篇NaturePhysics,8篇PhysicalReviewLetters,1篇AdvancedMaterials,1篇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17篇PhysicalReviewB等),其中10多篇为实验理论计算合作的成果,论文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400次且近两年正在快速增长。担任18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曾受邀赴韩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访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上海市085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组与国际接轨、基金充足、课题丰富,在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工程和纳米科技等领域展开前沿研究,在多铁性材料和量子电子输运等领域已经做出了杰出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21-66132812;Email:renwei@shu.edu.cn
刘轶(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利用量子力学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等计算模拟方法研究纳米材料(碳、硅、III-V族半导体)、新能源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聚合物材料(树形大分子)、含能材料、陶瓷(沸石)和金属合金(高温合金)等的结构-性能-过程关系及其在复杂外界环境下的物理化学响应,进而在理解微观机制基础上进行新材料设计。1992年和1995年在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1997-2002)、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2002-2003)、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03-2005)、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06-2012)从事计算材料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2012年回国在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院任教授,2015年开始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任教授。2012年获得上海市"千人计划"和"浦江人才"称号。科研成果发表在PRL,JACS,ACSNano,JPCL,JPC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迄今发表40多篇SCI学术论文,被他引700余次。
联系方式:18616846006;Email:yiliu@shu.edu.cn
施思齐(男),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物理、固体离子学基础科学问题、计算材料学。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等20余种材料、物理及化学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主要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电子输运机理、界面问题、储能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方向上取得一些研究结果。已在包括J.Am.Chem.Soc.、ActaMater.、Phys.Rev.B、J.Am.Ceram.Soc.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1300余次,H因子17,合作申请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次,获省级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物理、化学、材料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E-mail:sqshi@shu.edu.cn
巫金波(男)博士,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软物质智能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微流控中的应用,微纳米加工及其在生化反应的应用。201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纳米科技博士,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国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在SoftMatter、AnalyticalChemistry、Nanoscale、LabonaChip等一区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欢迎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4715375517;E-Mail:grant.wu@163.com
080102固体力学
力学学科始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力学一级硕士点和博士点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固体力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思想(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中的服役和失效环节,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强强联合,致力于力学,材料和物理交叉方向的研究。目前本方向依托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能源材料和器件服役过程中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的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在使用工程中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以及疲劳和断裂等问题,目标是增强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发挥力学在我国关键材料和新材料研发中的作用。
本方向立足于学科前沿,由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张统一院士和上海大学力学系系主任张俊乾教授领衔,研究阵容强大,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欢迎力学、材料、物理、机械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加盟。
一、研究方向:
01材料的力学性能
02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理论及其在固体材料中的应用
03材料和器件的寿命预测及安全性分析
二、指导教师
张统一,张俊乾(本年度不招生)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数理方程
3、弹性力学或连续介质力学
五、参考书目:
(1)《理论力学》(第5版)(上、下册)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材料力学》(第2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数学物理方程》(第二版)谷超豪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弹性力学》(第三版)徐芝纶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冯元桢著
六、本专业博士生导师介绍: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方式:021-66135657(O),Email:zhangty@shu.edu.cn
张俊乾(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主要研究领域:非均质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及应用,高能锂电池力学及多物理场耦合。
1996-1998年、1999年、2002-2003年先后三次共三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vonHumboldtFoundation)资助,在德国Paderborn大学任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排名第一);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7年,排名第三),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提出了复合材料多层开裂及层间分层分析的"等效约束模型",该模型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并得到应用。提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机械疲劳寿命分析的循环热塑性模型,解释了同相与反相热机械疲劳寿命曲线的交叉现象。发展了有限尺寸压电片/结构力电耦合分析新方法。提出了z-pin和缝纫复合材料纤维非均匀分布的表征模型。基于力学分析提出了锂电池层状电极设计的新方法。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教委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4972,56338301(O),E-mail:jqzhang2@shu.edu.cn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的本学科研究侧重于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材料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材料科学研究模式探索和具体应用,期望实现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
在该学科点招生的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校独立二级研究机构,拥有一批研究方向交叉性强、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学科点依托高通量计算材料科学中心、材料科学数据库中心、高通量材料表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与先进材料服役及失效所,在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若干研究方向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研究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围绕以下两个方向招生。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一、研究方向
01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02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与器件
03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通量制备、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04热电转换材料
05节能材料与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原理
06智能材料
07多物理场耦合下的能量转换机制和输运物理
08界面上的物理与化学及高比能体系
09新型功能材料的畴结构与多元固溶、跨尺度界面关系
10先进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关系与复相固溶、界面调控规律
二、指导教师
陈立泉、罗宏杰、张文清、顾辉、施思齐(本年度不招生)、王德宇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或薄膜材料物理(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固体化学或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或计算材料学基础(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4、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不指定参考书目
五、参考书目:
(1)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陆栋上海科技出版社
(2)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3)薄膜材料物理:
《薄膜物理》金原祭主编
(4)固体化学:
《固体化学导论》苏勉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5)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杨秋红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
(6)计算材料学基础:
《计算材料学基础》张跃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六、本专业博士生导师介绍:
陈立泉(男)院士,博导,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E-mail:sqshi@shu.edu.cn
罗宏杰(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任教育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节能材料及功能陶瓷粉体合成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率先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与数据库技术,开展了古陶瓷等硅酸盐质文物的物理化学基础及科技保护研究工作;在节能材料方面开展了节能材料粉体及节能膜的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两项。
联系方式:(021)66132222,E-Mail:hongjieluo@shu.edu.cn
张文清(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材料物理和材料设计(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等),热电能量转换材料和电、热输运物理,面向能量应用的功能氧化物和界面物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际热电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和热电材料分会常务理事。199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博士;1998年至2003年在德国马普协会与美国Harvard大学和Princeton大学等单位访问学者。在氧化物界面和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的微观设计与实现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研究成果,发表NatureMater.、Phys.Rev.Lett.、Phys.Rev.B、J.Am.Chem.Soc.、Adv.Mater.等SCI论文100余篇,他引3000余次,H-index33,国际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先后主持973、NSFC重点和重大国家合作项目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021-66135792,wqzhang@mail.sic.ac.cn
顾辉(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86、89年分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理学博士。于中科院物理所、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德国斯图加特马普金属所做博士后,1996-1999年任职日本科技振兴事业团"陶瓷超塑性"项目研究员。1999年底回国任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获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2003年获得马普学会支持成立"马普伙伴小组",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主要研究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微结构演变与界面结构特性研究。主要从事陶瓷晶界的纳米结构与形成原理、非氧化物陶瓷的复相/相变微结构形成与演变规律、非晶陶瓷的纳米亚结构规律与形成原理、功能陶瓷界面结构与介电性能关系、功能陶瓷的畴结构形成与作用原理、层状功能材料的有序-无序结构规律、热电复合材料的微纳结构形成与调控规律、温控相变的微结构机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承担基金委"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参加基金委"重点基金"和"创新群体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在Ultramicroscopy、ActaMater.、ScriptaMater.、J.Mater.Sci.、J.Am.Ceram.Soc.、J.Eur.Ceram.Soc.等国际一流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
联系方式:021-52412318,email:gu@mail.sic.ac.cn
施思齐(男),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物理、固体离子学基础科学问题、计算材料学。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等20余种材料、物理及化学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主要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电子输运机理、界面问题、储能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方向上取得一些研究结果。已在包括J.Am.Chem.Soc.、ActaMater.、Phys.Rev.B、J.Am.Ceram.Soc.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1300余次,H因子17,合作申请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次,获省级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物理、化学、材料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E-mail:sqshi@shu.edu.cn
王德宇(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锂空气电池和匹配性电解液体系。2000年和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TL)工作,随后在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EPFL)、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科研研究,开发新型正极材料、锂空气电池和5V体系。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他引次数2000余次,H因子为22,申请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四项,PCT专利4项。
联系电话:021-66135806;E-mail:wangdy@nimte.ac.cn
080502材料学
一、研究方向
01钛合金的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
02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03材料性能与制备过程的计算物理化学;
04金属提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05合金热力学及相图的实验测定;
06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合金设计中的应用;
07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计算热力学、材料设计数据库及相平衡理论;
08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相场模拟、相变动力学模拟;
09高温合金的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
10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金属材料设计;
11先进材料服役及失效。
二、指导教师
王崇愚、周廉、周国治(本年度不招生)、陈双林(本年度不招生)、鲁晓刚(本年度不招生)、李谦、李谋成(本年度不招生)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热力学或高等金属学
3、材料科学基础或材料学或金属腐蚀原理
4、复试科目:参照"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与其初试科目不重复即可。
五、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第4版)傅献彩沈文霞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材料物理化学基础》董树岐等1990年
(3)《普通物理学》(第5版)(1、2、3册)程守洙江之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材料热力学》徐组耀李麟,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5)《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程晓农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7)高等金属学:《金属学原理》余永宁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1日;《金属学》宋维锡,冶金工业出版社
(8)金属腐蚀原理:《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魏宝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六、本专业博士生导师介绍:
王崇愚(男)中科院院士,博导,材料计算与设计专家。获两项国家发明奖,5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从事晶格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组分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构造缺陷体系电子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及相关的理论处理模式;杂质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错体系电子结构与可测参量间的关联模式,可用于探索微观-宏观间的跨尺度关联。研究重点为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揭示化学因素及结构因素的电子效应机制,建立缺陷体系组分选择规则。
联系电话:021-66135388;E-mail:xglu@shu.edu.cn
周廉(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名誉博士,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兼任国际材料联合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是1988年-2000年中国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共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21项、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已培养博士17名。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近年来研究方向涉及钛及钛合金的材料设计、加工和制备技术等多个领域。招生方向:钛合金的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欢迎有较强材料、物理、数学背景的本科生报考。
周国治(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多元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ii)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其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储氢材料中的应用;(iii)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及其在冶金过程新工艺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熔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在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的研究中,他全面和详细地研究了储氢材料的吸放氢的规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氧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实用模型。他深入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控氧流冶金新工艺,并为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新信息。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先后发表论文180篇,取得五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联系方式:kcc126@126.com
陈双林(男),教授,博士。美国金属学会(ASM)和美国TMS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元多相体系中热力学与相平衡理论,相图计算及相图计算软件。研究方向为冶金过程模拟,材料设计。结合热力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提出了一种多元多相平衡中最稳定相平衡的算法,领导开发了多元多相热力学与相图计算软件-Pandat,推动了多元多相相平衡计算软件的发展。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一百多个大学、国家研究所和企业已经使用该软件。负责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或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56337920:Email:shuanglin.chen@hotmail.com
李谦(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能源材料,相图计算,有色金属。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DistinguishedVisitingScientistandFaculty,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终身会员,中国氢能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6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JournalofResearchMaterials,Intermetall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上发表论文130余篇,H指数为13。曾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称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及上海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
联系方式:021-56338065,021-56334045;传真:021-56338065
Email:shuliqian@shu.edu.cn;shuliqian75@gmail.com
鲁晓刚(男),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1988-1995年在中南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计算热力学领域居领导地位的瑞典Thermo-Calc公司工作5年,从事热力学、动力学、物理性质数据库开发以及形核析出过程的计算模拟研究。2011年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进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热力学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物理性质建模以及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研究等。参与中国工程院关于"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的咨询报告编撰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中"计算热动力学及材料设计数据库"子方向负责人。回国后承担的课题: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973项目,子课题名称: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构型及界面设计基础);核电设备用钢铁材料设计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共性技术及关键设备、材料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ebye-Grüneisen模型的纯元素热物理性质的CALPHAD方法研究。欢迎有较强材料、物理、数学和软件编程背景的年轻学者报考。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5388;E-mail:xglu@shu.edu.cn
李谋成(男)教授,1970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泸县。研究方向:腐蚀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2002年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3-7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做博士后;2007.9-2008.3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资助到法属圭亚那做科学研究员。2002.7至今于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和创新项目各1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委托课题多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各1项。已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2项。参加了《尤利格腐蚀手册》第2版译著工作。
联系电话:021-56334167;E-mail:mouchengli@shu.edu.cnNEXT
上海研究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202J2全球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Academy)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研究生培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证书。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粮食安全、流行疾病、毒品走私、人口迁徙、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生物、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智库研究。欢迎有志从事新型智库研究的同志报考。
授予"经济学"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新型智库研究
二、指导教师:
王伟光教授、文学国教授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全球化理论
3.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五、参考书目:
1.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孙国强:《全球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蔡拓:《全球问题与新兴政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叶江:《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大国战略转型》,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7.刘义:《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与政治》,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申小翠:《全球主义批评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9.《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全球视角宏观经济学》,【美】J·萨克斯等著,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R·巴罗著,沈志彦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六、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王伟光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要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论文辑》、《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王伟光讲习录》、《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编的著作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概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1211,电子邮箱:wenxg@cass.org.cn
文学国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专业领域为经济法学,尤专长于反垄断法,同时涉猎政府规制、民法、公司法、企业经营法学等。讲授的课程有:经济法、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企业经营法学、公司法、公司治理等。公开发表著作多部,论文多篇,近五年主要有:1.《私募股权基金法律制度析论》,专著,3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2.《反垄断法执行制度研究》,合著,35.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3.《政府规制:理论、政策与案例》,主编,6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4.《地方政府如何规制民间借贷--来自鄂尔多斯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9千字,2012年第六期5.《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保证公正司法》,4000字,论文,《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总第30期。6.《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2400字,论文,《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7日。7.《开放市场是发展民营经济根本之道》,1500字,评论文章,《法制周末》,2012年5月3日。8.《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9.《乾道私募译丛》,主编,翻译丛书,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12.《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1年卷、2012年卷、2013年卷),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2012年、2013年。
联系方式:021-56331211,电子邮箱:wenxg@cass.org.cn
备注:本专业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培养。
020200应用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Academy)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研究生培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证书。
本学科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科学献身精神,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欢迎有志从事上述领域研究的同志报考相关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
01金融学
02产业经济学
二、指导教师:
01方向:李扬教授、王国刚教授
02方向:李平教授、夏杰长教授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1.英语
2.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3.金融学或产业经济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五、参考书目: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全球视角宏观经济学》,【美】J·萨克斯等著,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R·巴罗著,沈志彦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金融学
《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品》(第6版),【加】JohnC.Hull英文原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李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国际金融学》,陈信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产业经济学
《现代产业组织》,【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胡汉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杨治,新华出版社,1999年
《产业组织学》,史东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格致出版社,2010年
六、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李扬教授,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评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财税。已出版专著、译著2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大型金融工具书6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40余项。曾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和论文奖。
联系方式:010-85196338(秘书),电子邮箱:huzhihaocass@163.com(秘书)
王国刚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外汇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江苏兴达证券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兴达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中国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近年主要从事货币政策、金融运行和资本市场等相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已发表《中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资金过剩背景下的中国金融运行分析》、《货币政策与价格波动》和《资本市场导论》等著作40多部,论文900多篇;主持过近百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30多项,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3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
联系方式:010-59868200,电子邮箱:wgg3806@sina.com
李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企业战略研究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其中包括国家重大软科学课题"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1996-2050)"研究、能源部重大课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2000-2050)"研究等;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三大国家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完成了多项有关论证报告,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起草南水北调综合审查报告,国家京沪高速铁路评估专家组专家;承担了多项部门和地区的战略规划,为多个企业进行了企业管理咨询、发展战略咨询和投资项目论证,主要包括:南宁市1998-2020年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跨世纪发展战略、江西吉安市经济发展战略、青海格尔木市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辰集团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建一局一公司企业战略咨询等。
联系电话:010-85195701/5705,电子邮箱:liping@cass.org.cn
夏杰长教授,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综合经济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服务经济、旅游管理与宏观经济。主持了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部论著获得省部级奖励。多次参与国务院相关文件前期调研与起草工作。
联系方式:010-59868129,电子邮箱:xiajiechang@126.com
备注:本专业在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培养。
030300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Academy)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研究生培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证书。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是:都市社会管理。欢迎有志从事都市社会管理领域研究的同志报考。
一、研究方向:
01都市社会管理
二、指导教师:
李培林教授、陈光金教授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一)初试笔试科目:
1.英语或法语或日语或俄语或德语(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2.社会学理论(都市社会管理)
3.社会学方法(都市社会管理)
(二)复试由笔试和面试组成:
复试笔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都市休闲与消费
复试面试:面试包括外语和专业知识,面试时考生需提供详尽的研究计划
五、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社会学理论:
雷蒙阿隆,2000,《社会学主要思潮》,北京:华夏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GeorgeRitzer),2004,《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GeorgeRitzer),2004,ClassicalSociologicalTheory,(《古典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GeorgeRitzer),2004,ModernSociologicalTheory(《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12,《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晗、费孝通等,2013,《皇权与绅权》,北京:三联书店
杰拉德·德兰迪(GerardDelanty)等主编、李霞等译:《历史社会学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最近五年《社会学研究》、《社会》两本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社会学方法:
仇立平,2008,《社会研究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艾尔巴比,2009,《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纽曼,2007,《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宇,2012,《社会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主编,2012,《质性研究》(1-4),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斯考切波(ThedaSkocpol)著、封积文等译:《历史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最近五年《社会学研究》、《社会》两本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复试参考书目
城市社会学
《新城市社会学》,(美)戈特迪纳,(美)哈奇森著,黄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城市社会学讲义》,蔡禾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
《城市社会学文选》(英文),于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社会发展理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
《社会变迁》,史蒂文瓦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彼得?什托姆普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社会发展:理论、评估、政策》,谢立中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Beck,W.,etal.(Eds.).(2001).Socialquality:ANewVisionforEurope.TheH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
都市休闲与消费
《解读休闲:身份与交际》,(美)凯里著,曹志建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休闲政策政治学》,(英)享利著,徐菊凤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
《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美)爱丁顿等著,李一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消费文化读本》,罗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Davis,DeborahS.TheConsumerRevolutioninUrbanChin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0
Ritzer,G.ExplorationsintheSociologyofConsumption.SAGEPublications2001
六、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李培林教授,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被授予"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2005年被选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
撰写的主要著作(独著与合著第一作者):《就业与制度变迁》(2001),《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2000),《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1992),《新社会结构生长点》(1993),《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1995)、《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2001),《中国小康社会》(2003),《村落的终结》(2004)、《中国社会分层》(2004)、《重新崛起的日本》(2004),《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2005),《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2005),《和谐社会十讲》(2006),《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2008),《金砖国家社会结构变迁比较研究》(2011),《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2013)。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社会蓝皮书)。
联系方式:010-85196459(秘书),电子邮箱:tonggenxing@ssap.cn(秘书)
陈光金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发展、社会分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代表作:《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1996年);《内发的村庄》(专著,2001年);《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专著,2008年)
联系方式:010-85195551,电子邮箱:chengj@cass.org.cn
备注:本专业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培养。NEXT
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研究院介绍】
在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同文化、观念间交融和碰撞异常活跃,舆情民意对一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益深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参与外交的力度空前。外交工作的主体日趋多元,领域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重要战略依托和外交优先方向。近年来,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升该组织和平、合作、开放的国际形象,巩固成员国世代友好社会基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是2011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批准成立的,致力于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机构。在成立之时,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穆拉特别克·伊马纳利耶夫专门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指出研究院从事的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研究院的使命是建设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研究基地、建设公共外交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国际人文与科技交流合作基地。
研究院拥有一支由资深外交官、国内外大学教授和海外归国人才组成的专家团队。前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名誉教授李肇星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前外交部副部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张德广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研究院将在上海大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等学科平台的支撑下,招收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加以培养。
二、【研究方向】
01公共外交与全球治理(社会学)
02人文外交与文化艺术产业(新闻传播学)
三、【招生人数】
社会学1人
传播学1人
四、【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请分别参照上海大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
五、【指导教师】
李肇星、张德广、王海运、李友梅、吴信训
联系人:王国正,联系电话:66138100,Email:wangguozhong@shu.edu.cn
注:报考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NEXT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2016年博士生招生简章
一、【研究院介绍】
文化产业作为党和国家确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构体中最重要、最主体、最活跃、最具操作性的产业单元之一。在目前的文化产业构成中,艺术产业具有历史悠久、最先起步、已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优势。尤其是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艺术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艺术市场活跃,艺术产业欣欣向荣。同时,再加上新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为艺术产业的变革创新及产业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拓展了无限的创意想象空间。从理论到实践都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课题。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的历史重任。
"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是上海大学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有利于整合发挥上海大学及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优势,组织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力量,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把握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前沿机遇及核心环节,着力打造艺术产业高层人才培养与急需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以及行业标准制定、艺术产业理论与产业拓展的研究高地,以期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做出有分量的贡献。研究院拟在以下方向招收培养优秀的博士生。
二、【研究方向】
01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2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三、【招生人数】
艺术学理论:2人
四、【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请根据研究方向分别参照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招生简章新闻传播学专业(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方向)、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方向)专业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
五、【指导教师】
吴信训(方向3:本年度不招生)、罗杨(方向4)、西沐(方向4)、罗宏才(本年度不招生)、张海东(本年度不招生)